秀才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627

分卷阅读627

    :“如今东郡大体上还是趋于平稳,危机尚且存在,这种危机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会渐渐消弭,要小心,却也不必过于小心。”



    他勾了勾嘴角,笑容中带着些笃定:“只要百姓们有田种,看得到收获看得到未来就不容易起乱子,至多就是将东郡当做是一个干稻草棚,不要给它火星便是了。”



    几个年轻人闻言都微微一愣,他们直觉吕安的治理态度和他们所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一时半刻之间似乎也找不到其中有什么问题。总觉得哪里有些怪怪的,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吕安便继续道:“所以,我打算进行第二步了。”



    闻言,几人眼睛纷纷一亮,青年站在堂中,勾着嘴角一派清隽风流的模样,说出来的话却极具杀伤力。



    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之后,自然要解决挨骂的问题。



    在战国时代,六国之间的隐台词就是:只要骂秦国就是政治正确,只要你和我一起骂秦国,那我们就可以做朋友。



    没错,就是这么的招人恨。



    作为所有作品中的最大反派角色秦国,要想解决挨骂问题并不容易。要说秦人该不该被骂?呃,老秦人确实干了不少不地道的事儿,但是秦国口碑这么差,多少也是众口销金的结果。



    秦人旁的不说,唯才是举以及注重民生以及律法之前人人平等这一点还是走在六国前列的。但很可惜,这一点多半只在国内得名,甚至于,被秦国拙劣的自我宣传能力拖累,就连不少老秦人自己都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这就不可以啦!



    吕安觉得,作为位于秦国最东端口,和其余四国直接或者间接接壤的一个郡,又有良好的水路、陆路交通条件的东郡就该承担起一部分宣传的重要责任来。



    而他宣传的手段自然就是——推广秦字。



    而要让本身就已经拥有自己文化的魏国百姓学习秦国文字,最最重要的手段自然就是能够将当地的官员推入咸阳的举荐权啦!



    没错,继蜀郡之后,东郡也拿到了三个可以推举的名额。



    当将旨意颁布下去后,吕安仿佛能够感觉到不用多久就会被各位同僚投射过来的凶恶眼神。但他能怎么办呢?如果没有萝卜吊着,要怎么鼓励当地民众学习秦国文化?



    招不在老,好用就好啊。



    但当这条命令被送到各地县衙后不久,郡守府就等来了第一位正式的访客,而让人意外的是,此人来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举,而是单纯为了贴在各县衙布榜处的秦纸。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在秦国已经成为寻常物件的纸笔在这里还是个稀罕物呢!



    吕安眨眨眼,又眨眨眼,他和赵政交换了一个眼神,双方的眼中都闪过了蠢蠢欲动。



    三日后,秦国东郡太守吕安发出了请帖,邀请东郡内最后留下的有识之士入府一叙。收到请帖的个个都在家宅中纠结许久,觉得此宴并非好宴,然而yin威在上不得不去。



    谁料等他们收拾好了心情硬着头皮赴宴之时,见到的却是一袭靛色深衣外罩直坠大氅的吕安亲自来待客,这简直是非常之谦逊的待客态度了。



    青年以白玉为冠,眸明亮如点漆,肤色白皙模样极好,见到他们还客客气气一拱手,然后邀人入了一处庭院。



    既是庭院,自然也不可能会有整齐的座次,这位年轻的太守倒随意得很,众宾客也只能随意落座。正当心中惴惴之时,忽而一种极其馥郁典雅的香味逸散而来,竟将他们惴惴不安的心抚平了大半。



    众人纷纷寻香看去,就见这位吕小郎正为众人点香。



    焚香待客,是东方五国这些年渐渐兴起的一种社交文化,而这秦国来的少年郎做起来极为熟练且优美,便是其选用的香品亦是他们不曾嗅过的香气,连绵婉转,烟气淡不可闻,夹杂有花香、蜜香,似乎又有一点点冷冽的凉意。



    人说闻香识人,就着香气,仿佛就能看到一高雅之士立于山峦之巅峰抚琴,山间凉风托起他的衣摆,看似温文儒雅,实则极为冷冽。



    这这这,这香气好生高雅,又变换奇多,当真是闻所未闻。



    没有闻过就对啦,此时还是单品香时代,像吕安这种将各种香料碾碎配成合香的品香方法还没有出现过呢。



    吕安将香炉盖子掩上,指尖轻勾案上古琴以一声琴音唤回众人思绪,他冲着众人拱手笑道:“安到此地有些时日,然因诸多事务未曾一一登门拜访,着实失礼。”



    “今日邀请诸位前来,不为国事,仅烹茶论雅,诸位自可尽性无妨。”



    



    



    第232章大国崛起(15)



    战国之世,秦国虽以强势力压天下成为七国之首,然就文化而言,无论是根基还是形式,尚远远不如中原六国。



    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并非是秦国地处边陲,外来文化影响不到。恰恰相反,秦国可以说是七个大国中外来人口流动最多的国家,会有此结果,实则是因为秦国的文化建有壁垒。



    在孝公允商鞅变法之时,商君便定下了治理秦国的方针,那便是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化。



    前二者在秦国崛起道路上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



    统一赏罚使得秦国上下一心,要得到赏赐唯有战,要避免刑罚也只有战,赏罚二字便将秦国所有人都绑在了秦国这辆无法停止的战车之上,而统一教化更是让这二点能够实行的重要保障。



    为何?



    因为在商君的计划中,统一教化的目的是要让秦国的民众们知道唯一能够让自己成功的地方那就是战场。



    而要达成这一目的,自然不能让别人的学说进入秦国并且发扬开来。



    没错,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现在,在自己的地盘上都建立起了一座高墙。这座高墙以内是秦国的崇战文化,墙内的民众从来不觉得自己热爱战争是有错的,甚至于他们看来,青壮年就应当求战,老弱者可以来守护家园,死者不因上战场后悔,生者不应当劝说别人不上战场,这从出生就开始向往战争的信念一直到棺材板盖上之后才能结束。



    因此,秦国不允许任何人跑到秦国来建设私人的学说,并且收纳学子传授学问,也就是完全禁止“私学”的存在。



    有才之士进入秦国,秦国人非常欢迎,但是才子们入秦后唯一能做的就是“谋仕”,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可以和秦王说,但决不允许和百姓说。



    无论是博文信廉的才子圣人,还是巧佞善辩的jian人都无法通过创立学说在民间传播自己的文化思想的方式取得民众认可,从而影响秦国政局。这就是此举的意义所在。



    而秦国川流不息的商队能够和百姓们接触的地方也是固定的,专门划分出了另外一个市场,